新闻中心
针对脑卒中高发现状 沪探索高危患者新管理模式
脑卒中是我国60岁以上人群致残第一位原因。为整合心脑血管病防治各领域的资源,探索我国慢病防治新途径,上海正积极尝试脑卒中防治基地“三级防控网络+高危患者全程管理”模式,实践效果显著。
  
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危险因素,慢性病发病率呈现“井喷”态势。东方网记者从今天举行的第八届东海颈动脉与脑卒中高峰论坛暨全国颈动脉外科专家研讨会上获悉,脑血管病在国民死因调查中居于第一位,并呈现年轻化趋势。2015年全国脑卒中筛查发现,45岁到65岁年龄段人群高危率近20%,65岁以上人群高危率超过35%。
  
据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浦东医院院长余波教授介绍,脑卒中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发病率正以每年近9%的速率上升。
  
“我国脑卒中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5倍、日本的3.5倍。过去20年里,发达国家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降低13%,死亡率降低37%,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却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余波表示,“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新发卒中例数超过200万,死于卒中的病例数超过150万。”
  
据介绍,通过多年建设,在浦东医院,由三级医院-区二级协作医院-社区医院组成医疗网络服务体系日益成熟,院前健康教育和高危筛查+院中高危筛查和多学科联合干预+院后随访管理减少发病的新理念也得到推广,而近几年“三级防控网络+高危患者全程管理”模式将两者无缝隙链接,效果显著。
  
论坛上,余波教授总结了去年全国的工作,他表示,公立医院通过设立卒中预防/筛查门诊、进社区对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初筛,对于筛出后需进一步检查的患者转上级基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诊治,治疗后再转回社区实施疾病健康管理,院内推行卒中多学科联合诊治,包括神经内外科、血管外科、超声医学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等一系列举措,通过脑卒中防治专业技术队伍的提早介入和全程管理,特别是高危病人外科手术干预的增加,更好地达到了术后的理想生活状态,为全球慢性病防控做出贡献。
  
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主任巢宝华表示,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依托基地医院网络及纵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希望通过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全国服务热线:

400-9905-168

关注我们

粤ICP备13059948号 广州格慧泰福(GHTF)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